奇拉小说网

繁体版 简体版
奇拉小说网 > 风起云来 > 第三十七章 后事

第三十七章 后事

第三十七章

蒙雲不是那满嘴仁义的道德圣人,也没那伤春悲秋的习惯。

他只不过是懊悔自己曾经骗过傻子。

若他们不曾相遇,不曾有过交集,蒙雲可能也会如同寻常人一般,对着他指指点点的说上几句闲言碎语。

至于说替傻子报仇,也是轮他不到。

见出了命案,官府第一时间就是介入了其中。

这北疆属官少有那饱食终日,尸位素餐之辈。

一是北疆地处偏远,临近边塞,历来都不算是安慰之地,有点背景的人都不愿意到这来受那风霜之苦。

所以在这当官的大多都是那些家世不好,或者压根就没什么家世的人,自然也就都很务实。

毕竟管辖内物产的多少,人口的增加减少,刑案的侦破与否都在政绩的考核之列。

二是自中原大战以后,随着各路诸侯们的相继落败,士族门阀们也是跟着快速凋零,最后双双湮灭在了历史的光阴长河之中。

那些曾经割据一方的势力,哪一个身后没有名满天下的门阀世家支持?又有哪一位不是出身于各地的郡望豪族?

所以这乱天下者,世家也!

玄雍邵氏,北疆蒙家,都在此列!

世家的减少不能说好,也不能说不好。

因为这个天下不能没有世家,但这个天下也不能只有世家!

毕竟读书人都是出自于世家门下,可这霍乱天下的也多是以读书人为首。

字认多了,理就歪了!

随着大量士族的衰败落寞,不可避免的自然就是读书人的相对减少。

而读书人减少所带来的后果,自然就是会做官的人也跟着减少。

这里不是说只有读书人才能当官,而是你连字都不认识的话,还怎么当官?

朝廷的文书你都看不懂还怎么进行工作?

律法典籍你也认不全又怎么治理辖下?

这是一种恶性循环。

若将来有一天这天下再无一个读书人,那人也就此丧失了文明!

宣武帝还没称帝时就曾面临过这种难题,只不过那会儿世家还很活跃,这群雄逐鹿的天下就是门阀争斗的戏台。

你方唱罢,我方来。

玄雍当时还没有立国,他们只不过是一个偏居关西一隅的政治团体,拥有相同的诉求才凝聚在一起的武人势力团伙,其主体成员就是关陇的八大姓。

在中原世家,天下门阀眼里,他们就是一群土豪,根本没人愿意委身于他们。

而这也是玄雍当时迟迟不敢立国的症结所在。

八百里秦川之上历来都是民风彪悍,尚武成风。

这关陇八大姓自然也不例外,家族之中多为武人,你让他们上战场一个个都不会含糊,但让他们坐堂官就有些强人所难了。

所以后来弘治帝卧薪尝胆的修注《玄雍律典》也是为了摆脱这种困境。

因为他要开科取士!

用科举的形式选取有识之士。

广纳天下寒族,不以家世论官职,天下读书人皆可通过科举来考取功名,获得进身之阶。

玄雍治下各州郡相继设立书院,以供人进学。

蒙学、乡学、县学、州学也如雨后春笋般花开次第。

蒙童稚子学垂纶,读书本意在元元。

本着有教无类的宗旨,蒙学、乡学皆为免费。

家中凡有适龄的儿童都可送往本地的里正堂,读书习字,通文晓义。

此举不仅使乡野村夫都有了教化,还减轻了他们育儿的压力,有了更多的劳作时间。

当然了,孩子的吃食是自备的。

经过这么多年的推行与沉淀,科举制度已经越来越成熟,目类也是越来越多样,裁定亦是越来越精细。

北疆边官基本都是科举出身,但是自古以来有人的地方就有纷争,有官的地方必有后门!

再加上朝廷与北疆面和心不和的关系,到这北疆为官的人也大多都是被排挤而来。

纵使你才华横溢,没有家世,也比不上京官之间的人情交易。

毕竟世家只是减少了,又不是灭绝了。

如此一来,这北疆官吏自然也就少有那些结党营私,拉帮结派之人。

一是不用,二是没用。

玄雍不问出身,北疆更是不问出处,只要你有才干,哪怕是品行卑劣之人照样敢用!

只要你不自己作死,搞的民怨沸腾就不会有那性命之忧。

大家都是科举官出身,自然也都晓得凡事用政绩说话,既然拼不来家世,那就只能拼自己。

再者北疆的政治框架乃为军管,凡是大城要隘均是武官领衔,文官辅政。

不过北疆的军规铁律同样甚为严格,即使武官做大,也不会轻易去处理政事。

一是不懂,二是不会!

所谓术业有专攻,各管各的摊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