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拉小说网

繁体版 简体版
奇拉小说网 > 抗战当兵 > 第13章 办教育不忘救国

第13章 办教育不忘救国

话说两头,再说说国内的形势,正当日本军不断的侵略中国,全国面临民族危亡之秋,全国各地不少仁人志士,有的在共产党领导下,起来组织民众,准备担当起抗日救国的历史重任;有的人出于民族正义,自发地组织起武装,也准备反击日寇,保卫家乡。

但是,在这乱世当中,也不乏不义之徒,趁国家危亡之机,大发国难财。他们之中,有的本来就是土匪,有的新拉队伍,都树起各种好听的旗帜,干着祸国殃民的勾当。看那些土匪、地痞、流氓,纷纷出笼,借机扩大队伍,横行乡里。一时间,五花八门、各种名目的队伍应运而生。他们有了人,有了枪,拳头就硬,不管队伍大小,都自封为司令。那时,真是司令多如牛毛。他们这些人,有的本来就是土匪头子,乘局势混乱,又沉渣泛起。他们匪性难改,到处抢劫杀人,无恶不作。这对抗战的人民来说,又增加了一层灾难。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

再说说马方晟,自从乡亲们请他回长山担任长山中学校长以来,勤于耕耘,精于课程,几年工夫,把一个长山中学办得有条有理,十分兴旺。人才辈出,遍及四面八方,长山中学也随之闻名遐迩了。马方晟眼看着一批批学习成绩优良的学生毕业离校,他的心情犹如农民丰收的喜悦。不少学生离校之后,还和马校长保持着私人通信联系,或求教学问,或探讨人生。马方晟无不耐心细心复述,讲述自己的观点,给青年以鼓励和厚望。马方晟被学生称之为良师益友,是当之无愧的,也是他辛勤劳动的应有回报。

马方晟在回顾几年的经历时,无不感慨万端。他回想,从中学时组织反日会,在街头发表慷慨激昂的反日演说,到北洋大学再次组织反日爱国活动;从参加国民党到退党和被通缉;从中学、大学毕业,到流浪和实践过程 ,再到南通,在政治上、思想上均经过了一段由幼稚到比较成熟的过程。期间,国内发生的一些重大事件,引起了他的思考,使他逐步清醒了些。比如,“九一八”事变,关东的张少帅奉命入关,日本鬼子得寸进尺,蚕食我东三省和热河,谁之过?第二年,日本人又进攻上海,发生了“一·二八”十九路军抗战。国民政府却不予支持,反而想方设法同日本人搞妥协,致使十九路军抗战无援,中途撤出战斗。这又是谁之过?不是都很清楚嘛!

可是,与此同时,蒋介石的"国民政府"不抵抗日本侵略,却调集重兵去围剿红军。马方晟对蒋介石这种“相煎何急”的行径十分气愤。他十分不平地说∶“不去打日本,而去打内战算何英雄。”他在不断地思考这些问题的原委和结果,由此,思考着中国的前途,产生了苦闷,只好一头扎到教育事业上,默默地培育青年人,把治国救民的希望灌注到教学方面去了。

马方晟对国民党是经历了一个由信仰到背弃,由希望到失望的过程。但在这同一时期,他对共产党却经历了一个从不大了解或了解不深,到了解和对之敬慕的过程。随着历史的推移,有一些重大事件,加深了他对共产党的了解。他阅读过记述红军长征的书报,譬如根据美国记者斯诺1936年访问陕北的通讯编译成的《外国记者西北印象记》,陈云撰写、署名廉臣的《随军西行见闻录》以及范长江在《大公报》上连续发表的《中国的西北角》。从这些书报文章中,马方晟了解到中国工农红军在蒋介石军队的追击中,历尽千难万险,经过艰苦卓绝的两万五千里长征,最后到达陕北。他认为,这是人类历史上的奇迹。

他从中想到,如果没有一个高尚的信念和理想,没有必胜的信心和特别坚强的意志,是难以在陕北会师的。而这种信念、信心和意志,又来源于对共产主义的信仰。在他的心目中,似乎树起了一个克服困难的伟大的形象,使他敬佩,甚至使他向往。他认为红军长征的毅力,应该是青年人战胜困难的学习榜样。还有一件事,当年发生了“一二·九”学生运动。当时的形势是,日本人不但占领我东北建立了伪满洲国,还在继续大量调遣军队入关。在敌人的压力下,国民政府不但不敢抵抗,反而步步退让。

1935年7月6 日,何应钦与日本华北驻屯军司令官梅津订立了“何梅协定”,完全接受了日本的条件。那就是∶取消河北省及平津两市的国民党党部,撤退河北省的中国驻军,河北省主席于学忠被撤职,更换平津两市市长,撤销北平军委分会,停止河北省的反日活动。如此一来,中国对华北的军政都无主权了。这还不说,在日本人支持下,汉奸正在组织冀东自治政府3和内蒙自治政府。国民政府屈从日本人的作为,使华北危亡在即。

这华北危亡之秋,在共产党领导下,同仇敌忾,发生了“一二·九”运动,发出了救亡图存的呼吁。北平学生万余人,不怕军警的枪弹刺刀,高喊“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反对自治”。紧接着,一当亲日的“冀察政务委员会”成立,学生们又于12月16日再次冒着危险,举行了另一次规模更大的游行。3万多北京大、中专学生,走上街头,高呼∶“反对华北自治。”这两次爱国大游行,都是为了挽救危亡的华北和全中国,在思想上受到很大的震动。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