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拉小说网

繁体版 简体版
奇拉小说网 > 戏说三国:历史的那些有趣事 > 第174章 名存实亡

第174章 名存实亡

如果说,这还看不清,还存在着争议的话,诸葛亮亲自选定和苦心培养的接班人姜维,则十分明显地采取“以战争摆脱困境”的战略。诸葛亮以后,刘禅废除丞相一职,提拔亲信宦官与姜维分廷抗礼,姜维受到猜忌,不敢在成都呆,于是跑到沓中屯田,并多次发动北伐战争,以此巩固自身地位。

对于诸葛亮北伐是不是另有所图,争论比较多,还难以形成定论。但对于姜维的北伐策略,后人分析得比较透彻,认识基本一致。孙子告诫人们:“兵者,国之大事也.死生之地,存亡之道”。战争不是小事,发动战争容易,但要为此而付出什么样的代价,付出这些代价值不值得,这些问题需要深入探讨。

曹爽当政时期,为了树立个人的威望,也发动了一次征蜀之战,他自任总指挥,驱动数路人马准备自秦岭山中的那些古道进攻汉中,继而进军蜀国。曹爽虽然是曹氏后人,但显然没有什么军事才能,还没有出发就露出许多破绽,远在千里之外的司马懿看得一清二楚,托人转告曹爽不要冒进,曹爽反而理解为是司马懿怕自己立功,于是不顾劝阻执意进军,结果一战即败,好在这里天气发生变化,无法进军,自知无法取胜的曹爽顺势以天气为借口草草收兵了。此战虽然损失不大,但曹爽等人的威信受到了很大打击。

闲谈三国之:曹魏的农村工作和农业干部

三国拼武力,拼外交,斗智、斗勇、斗心狠,虽然不是李宗吾讲的靠“面厚心黑”夺天下,但在激烈的对抗之中,各割据势力都把谋略、战术、外交技巧发展到了极致,相应地也产生了一大批文武、外交方面的专才,形成了三国时期的人才之盛,这是三国历史为什么有魅力的地方。

相对而言,经济工作方面就逊色了许多。这是有传统根源的,秦汉以来政府在大多数时候采取的都是抑制工商的政策,搞经济工作的人社会地位都不高,无论是公务员还是“个体户”,在社会中都不受重

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个话在那时还不适用。但这并不是说经济工作不重要,恰恰相反,在那个特定的历史时期,经济工作很重要,某种程度上决定了政治、军事、外交斗争的成败。曹操从兖州起家以来,与陶谦、刘备、吕布、袁术、袁绍以及黄巾义军等军事集团斗争,与其说是拼武力,不如说是拼财经,在这些斗争过程中,都是以曹操的胜利而告结束,这不能不归功于曹操很早的时候就意识到经济工作的重要,培养了一大批经济工作干部,制定了一系列发展经济的政策措施。

曹操最重要的经济措施是屯田,始于建安初年,终于曹魏灭亡,前后七十年,其中建安末年在民屯之上又开始军屯,组建了若干由职业军人组成的“建设兵团”,使军屯前后也近五十年。这项政策影响深远,一方面在当世强大了魏国的国力,保证了军事斗争的需要;另一方面对后世也有深远影响,唐宋以至近代,对屯田制度都有效仿。

农民有两种,有土地的农民和没有土地的农民,有土地的是自耕农,是封建社会真正意义上的农民;因各种原因失去土地的,就是雇用农或农奴,农民的增加、农奴的减少标志着社会在进步,即由奴隶制向封建制发展。但两汉以来,尤其是东汉末年以来,由于豪族的兴起,土地兼并的加重,失去土地的农民与日俱增,这是历史的倒退,同时也带来一系列新的社会问题。

失去土地的农民只有两条出路,一是租用大土地所有者的土地,二是卖身为奴。汉末卖身为奴的现象十分普遍,一旦卖身,全家都沦为奴或婢,并脱离国家户籍体系,所以东汉人口普查得到的数字,往往十分不准,尤其是东汉最后几次人口普查,与前世的数字相差越来越悬殊,社会动荡造成的人口锐减是主因,但在技术层面上也有一定影响,也就是有大量的人口没有纳入帝国人口普查的范围。

对租用别人土地的农民,交租的标准一般是收成的一

半,即五五分成,这似乎是一个定例,对此,张大可先生在《论曹魏屯田》中进行了专门考查。曹魏屯田的思路,也是沿着这个方向来的,也就是国家把得到的土地租给农民,然后收租,收租的比率就是收成的50%。换句话说,国家代替地主向农民租赁土地,农民过去跟地主交租,现在改为向国家交租。还有一种特殊情况,如果连耕牛一块租,交租的比例提高到60%。

为什么要这么高的税率?要知道汉代农业税的比例大部分时候是三十税一,即3.3%,即使以十五税一来算,也不过是6.7%,曹魏屯田农民的税务负担是汉朝农民的十来倍。在农业生产技术很落后、生产效率不高的汉末,在这么重的税率下面农民生活之艰辛可想而知。

这是因为,军事斗争每天都需要巨大的开支保障,曹魏所能聚集的财富也十分有限,屯田这一块是相对有保障的,课以重税既是循前朝惯例,也有不得已之处。所以,曹魏对这一块工作十分重视,建立了独立、完善的行政机构进行管理,设置了各级典农官,与行政、军事系统的干部相区别,专门从事屯田事业。在中原、淮南、关中、荆州、河北等主要农产区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