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拉小说网

繁体版 简体版
奇拉小说网 > 戏说三国:历史的那些有趣事 > 第172章 批准

第172章 批准

这个情节如果是真的,一方面说明袁绍是条汉子,佩得上英雄这个称号。另一方面,袁绍也有作秀的成分,就像曹操棒杀蹇父一样,是要向世人表明一个姿态,给自己政治上加分。但不管怎么样,这都需要勇气,需要胆识。《英雄记》里的这个情节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至少可以说袁绍不是饭桶,也不是愵夫。《英雄记》是王粲写的,看到王粲就不由得联想到郭沫若,二人都是绝世的才子,都有火热的激情,都有士为知已者死的气慨,也都是革命事业最热情的鼓动者。王粲是曹氏阵营的文胆,他写《英雄记》非但没有抹黑袁绍,反而为袁绍记下了这么精彩的一笔。联想到袁绍死后,曹操亲自前往墓前吊唁,并流下眼泪,可以看出即使互为敌手的曹魏一方,也从来认可袁绍的才干和业绩。

袁绍的英雄气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还有一次,即界桥之战。这是一场被史家明显忽略的重要战役,其战争过程的精彩和对以后局势的影响丝毫不亚于官渡之战。《英雄记》绘声绘色地描写了此战的细节:

公孙瓚击青州黄巾贼,大破之,还屯广宗,改易守令,冀州长吏无不望风响应,开门受之。绍自往征瓚,合战于界桥南二十里。瓚步兵三万馀人为方陈,骑为两翼,左右各五千馀匹,白马义从为中坚,亦分作两校,左射右,右射左,旌旗铠甲,光照天地。绍令麹义以八百兵为先登,强弩千张夹承之,绍自以步兵数万结陈于后。义久在凉州,晓习羌斗,兵皆骁锐。瓚见其兵少,便放骑欲陵蹈之。义兵皆伏楯下不动,未至数十步,乃同时俱起,扬尘大叫,直前冲突,强弩雷发,所中必倒,临陈斩瓚所署冀州刺史严纲甲首千馀级。瓚军败绩,步骑奔走,不复还营。义追至界桥;瓚殿兵还战桥上,义复破之,遂到瓚营,拔其牙门,营中馀众皆复散走。绍在后,未到桥十数里,下马发鞍,见瓚已破,不为设备,惟帐下强弩数十张,大戟士百馀人自随。瓚部迸骑二千馀匹卒至,便围绍数重,弓矢雨下。别驾从事田丰扶绍欲卻入空垣,绍以兜鍪扑地曰:“大丈夫当前斗死,而入墙间,岂可得活乎?”强弩乃乱发,多所杀伤。

瓚骑不知是绍,亦稍引卻;会麹义来迎,乃散去。

在这场战斗中,袁绍采用示弱隐强之谋,派麴义率精兵800人,占据有利地形,以强弩1000张夹杂其中,隐蔽待敌,而袁绍本人率领的步卒数万人却摆在后面列阵。公孙瓒为袁绍之计所迷惑,以为袁军兵少,胜在掌中,即以骑兵冲击。麴义兵埋伏在树下不动,待敌距阵地数十步时,精兵突起,千弩齐发,公孙瓒军溃退。退据界桥营垒,又被袁军击败。界桥之战成为北方战局的转折点,公孙瓒主力被击跨,最终走向失败。让人印象深刻的是袁绍临危的表现,与当年在董卓面前横刀相视颇为神似。界桥之战袁绍以少打多,变被动为主动,以精锐800人向敌之三万余人发起突击,一举击败敌人。要知道,公孙瓒的实力也不容小视,他有一支号为“白马义从”精锐骑兵,是汉末几大王牌主力之一。

三国有一个怪现象,关键战役总是弱的一方好打,强的一方反而难打。官渡之战仍然是以少打多,但这回少的是曹操,多的是袁绍了,战役的结果竟然走不出“以少胜多”的魔咒。到了赤壁之战,更是以少打多,孙刘少,曹操多,结果少的一方又胜了。夷陵之战,还是以少打多,结果少的又胜了。

冷兵器时代是不是很容易产生以少胜多的结果?在信息不畅、作战手段原始的情况下,战争的偶然性比较大,一些流言、一次瘟疫、统帅部一次偶然失误,都会使战争局势即刻逆转。

临危不惧、英雄神武、大智大勇的袁绍,到了官渡之战仿佛变了一个人,可能这就跟下棋一样吧,处于绝对优势的一方容易保守,想得比较多,处于弱势的一方,则处处以挑战者的姿态出现,在变化中寻求逆转的时机。

还有一种可能,历史从来都是青睐胜利一方的,作为失败者,没有多少发言权,像项羽一样虽败犹荣的毕竟是少数。那也是在司马迁的笔下,因为项羽的敌人是秦,而它也是刘汉的敌人,故尔司马迁可以放开写。

像《英雄记》这样能给袁绍留下那么多“光辉形象”已属于不容易了,透过这些记录,我们看到了另一个袁绍,这个袁绍可能更接近于真

实的袁绍。只是历史不会留太多的成功记录给所有人,有人成功了,就有人会失败。

只是,成功的是英雄,失败的,未必都不是英雄吧。

闲谈三国之:选曹植和曹丕谁更可靠

昨天(注:是2007年8月12日)看“百家讲坛”重播的易中天先生品三国,讲到“夺嫡之争”这一段,讲了曹操选接班人的标准不选“谁是最可爱的人”,而要选“谁是最可靠的人”,也就是在政治上既成熟又可靠。按照这个标准,曹操最后选择了曹丕,因为曹丕比曹植政治上更可靠,曹操更放心。曹丕即位后,能保证曹操既定的方针、路线得以贯彻执行,曹氏的江山能更加稳固。

按照易中天先生的看法,如果选择曹植接班,对曹氏江山来说可能就会充满变数和不确定。因为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