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拉小说网

繁体版 简体版
奇拉小说网 > 戏说三国:历史的那些有趣事 > 第134章 老熟人

第134章 老熟人

一位是王允,字子师,太原郡祁县人。很早就表现出异人之处,著名党人郭泰曾经“奇之”,称他为“王佐才也”。史书上说他“少好大节,有志于立功,常习诵经传,朝夕试驰射”,跟青年曹操很相像,是文武兼修并在内心里确定天下一定会大乱的人。

黄巾起义前,王允担任侍御史,负责监察方面的工作。这时候,朝廷抽调一部分中央干部到地方任刺史、太守,充实地方的实力,王允被任命为豫州刺史。王允到任后,重视领导班子建设,先后引进了两个名士,一个是颖川的荀爽,即“荀氏八龙”之一,是荀彧的叔父;另一个是孔圣人的后代孔融。皇甫嵩、朱俊、曹操在颖川郡与黄巾军交战,颖川郡就是王允的地盘,他给予充分合作,给中央军搞后勤,同时组织地方武装作战。

一次打扫战场时,王允从黄巾军那里发现中常侍张让的宾客与黄巾军暗中相通的书信,王允呈报给灵帝,张让吓得半死。可奇怪的事,灵帝除了痛骂了张让一顿外,并没有再作深究。

张让“怀协忿怨”,捏造了一个罪名诬告王允,中平二年(185年)王允下狱,差点没命,幸亏大将军何进出手相救,王允才保住一条命。王允先隐居了一段时间,后来到何进手下任职。

中平元年从中央下派到地方的干部里还有一个叫陶谦,字恭祖,丹阳郡人,他的父亲做过县长,但很早就死了。陶谦“以不羁闻于县中”。十四岁的时候,由于缺少管教,还整天骑着根竹棍满街跑(乘竹马而戏)。但是有人却看好他,这个人是同郡甘公,以前担任过仓梧郡太守。甘太守甚至想把女儿许配给陶谦,遭到了甘夫人的强烈反对。

甘太守不以为然,非把女儿许给陶谦不可,最后陶谦成了甘家的女婿。

甘太守没有看走眼,陶谦后来被举为茂才,担任了县令,又做了幽州剌史,名将张温主持西羌战事的时候,把陶谦调过来担任参谋(参军事)。

黄巾起义暴发时,陶谦还在张温那里当参谋,后来转任徐州剌史。与王允不同,陶谦担任徐州刺史可能是他要求或者积

极活动的结果,因为他与上司张温正在闹别扭,急于走人。

张温对陶谦很不错(接遇甚厚),但陶谦偏偏看不上这个上司。一次军中宴会,张司令让陶参谋负责行酒,就是当酒司令,这位陶参谋还真当事,真以为自己是司令了,借着酒劲把张温侮辱了一番。

张温再脾气好,这下子也受不了,一怒之下给陶谦判了个流放边疆(徙谦於边)。陶谦刚打发走,张温的怒气就消了些,有人又从中相劝,张温于是下令将陶谦追回。按说陶谦该吸取教训了,但他见到张温的时候,仍然把头抬得高高的,一副誓不低头的样子。

好在张温没有再发火,只是笑着说:“恭祖,你是不是得了痴病呀?”

在张司令那儿不好混,陶参谋开始考虑另谋高就。正在此时,黄巾起义暴发,朝廷往下面派干部,可能是在他的积极活动下,最终被派到徐州当了剌史。陶参谋之所以敢清高,原因是他确实有两把刷子,到任后,“击黄巾,破走之”。

陶谦从此就扎在这儿不走了,徐州成了他的根据地。

还有一个人,朱俊在被任命为右中郎将时,坚持提出来要调他来当帮手,这个人名叫孙坚,字文台,吴郡富春县人,是孙武的后代,时任下邳县副县长(下邳丞)。

史书上说,孙坚生得容貌不凡,性情阔达,好交朋友,年轻时做过县吏、郡保安团团长(郡司马)。当时,他家乡一带闹海盗,头目叫许昌(此为人名非地名),孙坚以郡司马的名义召募精勇,与其它地方武装共同讨伐许昌,因为有功,被任命为盐渎县丞,后又改任盱眙县丞、下邳县丞。

孙坚仕途看来不太顺,换了三个地方都是副县级领导,搁在别人(如刘备)肯定撂挑子不干了,但孙副县长干得挺好,《江表传》(这本书是重点吹孙吴的,不过保存了不少孙吴方面的史料)说“所在有称,吏民亲附”,大家都挺爱戴他。

朱俊听说孙坚打过海盗,军事上有一套,就请孙坚到手下当副团长(佐军司马)。孙坚从下邳赶往颖川前线报到时候,不是一个人去的,屁股后面还跟了一千

多号人,可见孙坚挺有号召力。

在随后的战事中,孙坚作战勇敢,尤其是在朱俊指挥攻打宛城时,孙坚“身当一面,登城先入”,朱俊于是上报朝廷,升孙坚为所属独立团的团长(别部司马)。

下面该说说投奔卢植的他的两个学生公孙瓒和刘备了。

公孙瓚字伯珪,幽州刺史部辽西郡令支县人,属于边疆地区人氏。在郡政府当过文书(书佐),“有姿仪、大音声”,受到太守的赏识,把女儿许给了她。

成了太守的女婿后,为了进一步深造,太守出学费把他送到幽州当时最有名的大学者卢植那里学习,前面说过,卢植和郑玄结伴向马融求学,学成后回家乡开始教书。

在此期间,公孙瓒认识了同学刘备。

刘备,字玄德,涿郡涿县人,据说是西汉景帝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