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拉小说网

繁体版 简体版
奇拉小说网 > 戏说三国:历史的那些有趣事 > 第93章 外交业绩

第93章 外交业绩

勾践见文种毫无外交成果回来,就打算杀死老婆儿子,销毁所有珠宝和战略物资,和吴王决一死战。文种这时想起了吴国的腐败分子太宰伯嚭。“银弹”加“肉弹”的外交政策要取得实效,一定要有对方阵营中的腐败分子做内应。于是,文种带了一批珍宝和美女求见伯嚭,曲线救国。

伯嚭一见,果然喜欢,就为文种引见吴王。文种采用了一种软硬兼施的态度,对吴王说:“请求大王赦免勾践的罪行,越国的宝贝将全部呈送大王。如果不能得到赦免,勾践就杀死老婆儿子,销毁宝贝,五千人与大王决一死战,大王一定会付出相当的代价 。”

吴王正在考虑成本与收益的关系时,收了好处的伯嚭在旁边说:“从成本和收益的关系上考虑,如果继续开战,还会有成本付出,而且这个成本多大,不能确定。如果赦免勾践,马上停战,马上有收益,成本锁定,对吴国最有利。”

伍子胥认为:“勾践还算得上是一个贤明的君主,范蠡、文种都是当代能人,现在不灭了越国,肯定是‘短利长空’,将来付出的成本更大。”但是,吴王听从伯嚭的建议,赦免了勾践。

勾践发现“银弹”加“肉弹”的外交政策很管用,回国后继续奉行这一政策韬光养晦,为越国“十年生聚,十年教训”创造了稳定的国际环境,也为他最终击败吴王创造了条件。一些文人墨客对于这种外交政策津津乐道,演义出了“肉弹”中的精英——西施的故事。

那么,强国的外交就一定能呼风唤雨吗?

提起强国的外交,首先想到的是汉朝。汉唐盛世,是多少国人梦中的理想年代!汉朝的外交家,不能不提到张謇和苏武两位著名人物。

张謇先后两次出使西域。第一次去西域的目的,是为了与西域各国结联,夹击匈奴。但是,到了半道,被匈奴抓获并扣留。张謇在匈奴呆了十几年,并且娶妻生子。十几年间,张謇不忘神圣使命,伺机逃出了匈奴,向西走了几十天,到达了大宛。大宛王听说过汉朝的富强,渴望和汉朝建立外交关系,就按照张謇的要求,派人把张謇送到了大月氏。

大月氏当时已经打败了大夏,占领了肥沃的妫河流域。张謇劝说大月氏王与汉朝结盟,夹击匈

奴。但是,大月氏王认为汉朝对于自己来说,远水解不了近渴,一旦与匈奴重新开战,汉朝政府不能及时救援,不愿意结盟。张謇待了一段时间,不得要领,只得东归。

张謇回到长安七年后,再次向汉武帝提出出使西域联络乌孙王莫本回迁河西国夹击匈奴的建议:乌孙王莫本原来臣属于匈奴,居住在祁连山、敦煌之间。后来,乌孙王莫本兵力稍微增强,就不愿再伺候匈奴,双方发生摩擦,乌孙王莫本率部远徙。匈奴经过我国的几次打击之后,力量受到严重削弱,河西已经成为无人区。我国政府刚好利用蛮夷贪小便宜的弱点,用重金收买乌孙王莫本,让他回迁故地,与我方结为兄弟,就能达到切断匈奴的右臂的目的。武帝采纳了张謇的建议。

对于君主们来说,银弹外交方便实用,外交费用的支出不需要国会之类的机构审核批准,理由冠冕堂皇。据历史学家研究,历朝对属国的赏赐,远远比属国的贡献丰厚。到了乾隆时代,面对英国开放贸易的要求,乾隆皇帝写信给英女王说:搞贸易太麻烦。你住在那个荒岛上够凄苦的,有什么需要,写信给朕,朕派人给你送去。你在岛上烦闷,就到我锦绣中华来休闲旅游,朕可以公款招待。

作为当时世界超强的汉朝,也喜欢银弹外交。汉武帝让张謇带了几万头牛羊,几千万金帛,再次出发并且顺利地达到了目的地。

乌孙在西域的北面,匈奴的西面,人口六十万,士兵十五万。但是,乌孙国的大臣们似乎从来没有听说过汉朝对匈奴的战争中取得的战绩,只知道匈奴太强大,不好惹,不愿结盟。张謇在乌孙国呆了六年,因为没有制作国家形象片之类的宣传资料,无法证明汉朝的幅员如何辽阔,人口如何众多,武器如何精良,军队如何强大,也就无法说服乌孙国大臣,只得打道回府。

张謇两次出使西域,总共用了十九年时间,毅力不可谓不坚强。但是,作为外交官,两次都没有完成历史使命。至少,作为一个外交家,张謇对于对手的了解并不充分。

第一次出使西域时,汉武帝听说大月氏遭受匈奴的迫害被赶到了现在新疆西北部,有反抗之心,而无反抗的能力,决定派人前去联络,实施夹击匈奴的

战略。但是,当张謇被匈奴扣留了十多年之后到达大月氏的时候,情况已经发生了变化。大月氏拥有四十万人口,十万骑兵,已经打败了大夏,住在肥沃的妫河流域,过上了温饱的生活正在奔小康的路上,何必放弃眼前的利益回到故地和匈奴争个你死我活呢?匈奴是一伙什么人?是一伙杀了大月氏王,用大月氏王的人头当酒杯的豺狼。大月氏人不会好了伤疤忘了痛。一旦和匈奴开战,胜了,得好处的是汉朝;败了,就意味着要吃二遍苦,受二茬罪。更何况,远在天边的汉朝又帮不了自己什么忙。大月氏人已经不是十多年前的大月氏人了,张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