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拉小说网

繁体版 简体版
奇拉小说网 > 戏说三国:历史的那些有趣事 > 第83章 重点培养

第83章 重点培养

几百户发展到五千余家(数年间至五千馀家),影响越来越大,

人多了,管理就困难了,据史书记载田畴同志主要做了如下基础工作:兴建城邑,兴办学校,整顿社会风尚等等,而且自己还大胆地搞司法创新,努力建设法制社区,为做到有法可依,开发区很快公布了自己的法律,像什么婚姻法、刑法都有,不一定健全,管用就行。就拿刑法来说吧,杀人、放火、盗窃之类常见的罪行都明文规定,犯罪情节轻微的罚款、劳动改造,性质恶劣的可以杀头,有法必依(畴乃为约束相杀伤、犯盗、诤讼之法,法重者至死,其次抵罪,二十馀条)

这样好,老百姓的法律,自己解释,自己裁决,自己执行,公平合理。

得知徐无山次序井然,连一些爱闹事的少数民族兄弟(比如鲜卑、乌丸)也不由得肃然起敬,纷纷表达了合作意向,不敢惹事。

后来田畴同志的事业越做越大,名气也越来越大,最后竟然越过崇山峻岭,传到袁绍同志耳朵里。

袁绍虽然优柔寡断、缺点多多,但他有一样公认的优点——爱才。爱才的袁绍同志当即决定,向勇于创新的田畴同志发出英雄帖,请他出山,为广大人民服务。

可田畴却婉言谢绝了。原因很简单,他跑到山里的初衷是积蓄力量,为老领导刘虞报仇的,而不是为名利。

但袁绍同志并不死心,你不是想报仇吗?我已经吞并公孙瓒为你的领导报仇了,你怎么还不出来呢?为展现自己的诚意,袁绍又接二连三地发出邀请,甚至连将军的印信都让人带过来了,可田畴实在很有骨气,又接二连三地拒绝了。

五次邀请,五次都拒绝了。

袁绍不明白了,田畴还是想报仇,只不过仇恨的对象已经由公孙瓒转移到乌桓部落身上了,

说来话长,田畴的老家无终属于右北平郡,恰好是三郡乌丸的传统势力范围,而乌丸人对本地老百姓可没什么客气可言,看上的就要,要不了的就抢,不给就杀人放火,因此田畴对这些邻居没有任何好感可言的,眼看着乡亲们的房子

被烧,财务被抢,甚至人被杀,他却无能为力。报告官府吧,那时幽州、青州、并州、冀州都归袁绍同志管理,要知道,袁绍和这些乌桓人是亲家(和亲),关系是非常亲密的,告他们,屁用都没有!

因此,不能去投靠袁绍。

他不是端架子,而是在等待一个合适的时机,一个合适的人。

而曹操,才是他要等待的人。

曹操主政冀州后,也知道田畴同志的名声,同样向他发出邀请,这次田畴没有拒绝,收拾好行李就上路。

如此急切,是有原因的:他之前他的好友邢颙(yóng)已经前去曹操那里探路了,反馈回来的信息是曹操这个人很爱才,很厚道的确值得信赖。

相信朋友,没错的、

但手下的门生依然迷惑不解,他们问,当初袁绍三番五次地请你出山,你都不肯,现在曹操第一次请你,你却迫不及待,什么原因啊?

“有些事情,你们是不会明白的。”田畴微微笑了。

是的,有些事情,只有自己才会明白。

好不容易遇到了一个能为家乡父老报仇雪恨的机会,怎么能轻易放过呢?

曹操见到田畴后,立即让他当蓨(tiáo)县县长,但考虑到打仗的实际需要,无需到任,而是留在军中当顾问。田畴指出乌桓主力布置在无终一线,只有另辟蹊径,从徐无山翻过,到平刚再到乌桓部落的老巢柳城,来个黑虎掏心,一举成功。同时他指出这条路人迹罕至,毁坏严重,十分难走,只有克服困难,才能出其不意。

此外他还积极建议,为了彻底迷惑敌人,还需要制造一种假象——班师。

是的,部队收工了,警报解除了,敌人也就麻痹了。

太妙了!

曹操随即下令退军,同时派人在路旁立了一块公告牌,上面大书道:方今夏暑,道路不通,且待秋冬,再行进军。

是的,我们走了,秋天过后再来陪你们,你们要做好充分的备战额。

连撤军的理由都写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看上去曹操可谓世界上最厚道的敌人了。

要说少数民族兄弟读书少,人还

真实在,他们回去立即把所见所闻如实报告了蹋顿,蹋顿也很傻很天真,居深信不疑。

曹操让田畴带着他的手下人作向导,领着大军上了徐无山,向北挺近,沿途遇山开山,遇水搭桥,克服种种困难,经过500余里的长途跋涉,直扑柳城。

前面还有两百里,就是柳城。

这时,乌桓人发现了这支部队。

曹操不是走了吗,怎么跑来的,做人怎么能不讲信用呢?

袁尚、袁煕、蹋顿等人得知消息,乱作一团。短暂的惊慌之后,大家终于明白,既然客人千里迢迢不请自到,那就应该派兵阻击。

是福不是祸,是祸躲不过!

来吧,决战吧!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