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拉小说网

繁体版 简体版
奇拉小说网 > 三国:天纵英才麒麟儿 > 第一百四十三章 西域长史府

第一百四十三章 西域长史府

在西行之前,姜维嘱咐各部各将,麾下兵马出现缺额的,应抓紧补充兵丁。此外在自己返回兰州之前,应尽量减少与魏国发生大规模的冲突。

当下最重要的三件事便是练兵、开矿和种田。

练兵自然是由各部将领负责安排,一方面抓紧补充缺额的兵员,另一方面也加强部队的训练。姜维按照诸葛亮的练兵之法,将诸葛亮的著作《兵法二十四篇》命人誊抄了很多本,下发给凉州刺史府的所有将领,让他们加强兵法的学习。

开矿则主要由杨仪负责,主要在于开发兰州西北部的煤矿的宝盆山铜矿,此外还要积极探勘酒泉郡的铁矿。只要这三处矿场可以迅速开起来,则凉州刺史府的财源和装备问题便可迎刃而解。

种田则是各个太守都要负责的事情,无论是麾下的武威太守马岱、陇西太守傅佥还是银川太守徐邈,都必须得把种田作为头等大事,毕竟战争的根基在于粮草,凉州刺史府的粮仓必须要做到可以自给自足,才有机会稳稳守住雍凉大汉诸郡,进而和曹魏一争高下。

事情安排妥当后,姜维令诸葛瞻暂代兰州太守,自己则带着两位夫人和小徒弟刘渊,并令梁绪领着两千麒麟军随自己北上。

他此行的目的地是西域长史府。

西域长史府,是魏国在西域的前哨阵地。

西域长史府的规模,可能是介于郡、县之间,同时又具有军屯的特点。西域长史府下的属官有:长史、主簿、功曹史、兵曹史;还有录事掾、仓曹掾、功曹掾、监量掾、监仓掾;铠曹、水曹、帐下将、伍百、马下、领下、消工等,设置十分完备。

西域长史在行政上隶属于凉州刺史节度。也就属于姜维的治下。故而姜维才决心去巡视一番西域长史府。

在西域长史治所内,有完整的行政机构,其衙署在楼兰城内占据中心的位置,规模较大。西域长史对楼兰城和楼兰地区的居民实行户籍控制,设司法刑狱,建立邮行网,社会生活有明显的汉族色彩。

西域长史府下设有军队,除屯田外,还负责维护社会治安。总之,西域长史行政机构的组织形式和职能非常完备,对这一地区实行着有效的控制和管理。

曹魏在楼兰屯田的规模很大,士卒们开垦荒地,修渠筑坝,种植各类作物,使楼兰地区的农业生产有了相当的发展。正是得益于楼兰地区绿洲的开发,才使得曹魏在西域的统治有了一处稳定的粮食生产地。

姜维穿越前去过一次楼兰,那里早已沦为了一片黄沙,除了那首《楼兰姑娘》沁人心脾外,楼兰遗址一片荒凉,四处毫无生机。听导游说这里曾经是整片整片的绿洲,三国时期是魏国西域长史府的治所,十分的繁荣,每每想到这里,姜维都忍不住扼腕叹息。

路过武威时,姜维巡视了武威城,这里作为曹魏凉州治所,城池坚固,钱粮足备,果然有凉州第一大城的气象。

姜维在武威盘桓了数日后,便命令武威太守马岱,出一万凉州铁骑,暂交关银屏和花鬘各领五千,跟随队伍一起北上。随后率领大军继续朝着楼兰进发。

马岱还亲自护送姜维一路跨越河西走廊,一直送到敦煌郡的玉门关,马岱才返回武威。

出玉门关时,归降过来的原曹魏敦煌郡太守皇甫隆已经在玉门关等候多时了。

下一站便由皇甫隆领着姜维继续往西。

曹魏在西域共有兵马一万,其中约有五千人屯在敦煌,另有五千人屯在楼兰,皇甫隆便率领着敦煌的五千骑兵陪同姜维继续深入西域。

皇甫隆在敦煌的治理还是颇有成效的,姜维便请皇甫隆与自己并马而行,皇甫隆一边走一边不断地向姜维汇报着西域的事宜。

自从出任敦煌太守以来,皇甫隆重点从两个方面加强了西域的治理。

一方面,皇甫嵩着力提高河西和西域地区的农业生产水平,让当地农民学会将高低不平的耕地整成小块的平地,用过水漫灌的衍灌法进行节水灌溉。在生产工具上,皇甫隆教农民制作中原农民常用的耧犁,并改撒播为耧播,以提高农业生产技术和粮食产量。

另一方面,皇甫隆根据西域“汉胡杂居”的特点,在胡人中普及汉人的风俗,比如让少数民族的妇人学会新式制群法,从而节省布料。这样就用实际行动促进这些胡人的汉化,更加有利于民族交流与融合。

听着皇甫隆的汇报,姜维觉得皇甫隆是一个很有能力的官员,能够将西域这片汉胡杂居的地域治理得井井有条,实在是难得,便有心好好栽培一下这名官员。

这时候刘渊一直跟在姜维身后,听见姜维和皇甫隆一路上聊得津津有味。便凑上来问道:

“皇甫大人,您认为如何才能让西域诸国归心呢?”

皇甫隆看着这个八岁的小孩,觉得这个孩子小小年纪便能问出这么深层的问题,有些惊讶,于是看向姜维。

姜维笑着解释道:“还未给皇甫大人介绍,这个是我的徒弟,名叫刘渊,他爹是匈奴左贤王刘豹,身上也带着一半汉人血统。”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